中远海控中小股东投反对票调查:不满分红"模糊" 质疑公司隐藏利润

2022-09-20 17:42:03

复合塑料包装袋

红周刊编辑部|胡靖聆

·编者按·

中远海控长期业绩平平,疫情爆发后,受海运成本飙升的影响,公司股价一度大涨1000%,去年录得净利润也近900亿,但近期中小股东和管理层却频频曝出分歧、并引发媒体和市场的高度关注,直接矛盾在于:部分中小股东认为139亿元的现金分红比例过低,与公司丰厚的货币资金、净利润不匹配。有受访股民直言,深层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和大股东对投资者关系工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视不够。

5月27日,中远海控召开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对《中远海控2021年度董事会报告》《中远海控2021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以企业会计准则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分别编制的中远海控2021年度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中远海控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中远海控及所属公司2022年度对外担保额度的议案》《关于给予董事会回购公司H股股份一般性授权的议案》《关于给予董事会回购公司A股股份一般性授权的议案》进行审议及投票。尽管这些议案全部通过,但中远海控的一些中小股东对其中一份议案甚至全部议案投出了反对票。

对此,《红周刊》联系了中远海控投出反对票的部分中小股东,分别是红领巾传奇(财经博主中远海控小股东)、林先生(中远海控原前十大股东)、心静如水_容大(财经博主中远海控小股东)、Bigpendan(财经博主龙头航运公司工作超过10年中远海控小股东)、樊先生(某上市公司高管中远海控小股东)。

上述中小股东向《红周刊》表示,他们之所以投反对票,就是想表达诉求。而他们的诉求是希望上市公司按时披露重新拟定的未来三年分红计划,并提高现金分红比例等。同时,有小股东质疑上市公司涉嫌隐藏利润,应付账款增幅远高于同行等问题。就这些问题,《红周刊》致电中远海控,但截至发稿电话未能接通。

中小股东不满中远海控

重拟股东回报计划“延期披露”

《红周刊》:您在中远海控股东会上投了反对票,原因是什么?

Bigpendan:管理层现在的所作所为确实需要更多的监督,投反对票也算是一种监督和诉求表达,也是表明中小股东的态度和团结。之后,我们想办法推动问询,推动公司提高分红比例、促进中期分红、减少利润调节。

《红周刊》:中远海控2021年年度分红方案是拟派发现金红利139.32亿元,占当年度归母净利润的15.6%,您怎么看待公司2021年的分红方案,有何诉求?

红领巾传奇:我们现在争取的核心诉求是希望公司重新拟定未来三年(2022-2024)的股东回报计划,因为过往的分红承诺极度不合理,之前2020年-2022年三年回报计划的承诺是母公司未分配利润的30%,但实际不是这样,没有给长期投资者确定性的回报。

我们希望修订一份按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金额30%以上的新的分配方案,这样对长期投资者有一个明确的未来预期。还希望公司加大投资者回报的工作,因为公司拥有非常强大的现金流和现金储备,可以考虑中期分红或者回购注销。

林先生:管理层公开承诺的三年(2022-2024)分红规划将同2021年年报一起披露,披露在哪?10年未分红,利润创史上新高,至少近期业绩无忧,年末账面现金近1800亿元却只分红139亿元,且没有三年分红规划是体现了股东回报最大化的预期了吗?不要拿前三年规划涵盖了2022年来搪塞,2020年制定的原规划和今天的集运市场完全是天壤之别,30%的分红率显然已不适合,也不能对标国际其他集运企业,所以哪怕涵盖了2022年不能重新制定吗?不然“股东回报最大化”体现在哪里?

心静如水_容大:分红是海控所有中小股东最在意的事项,海控只分红了合并报表净利润的15%,相比之下,国际同行(比如马士基、赫伯罗特、ZIM、中国台湾的长荣等)普遍是50%以上的净利润分红;国内中移动、中海油、中国神华、长江电力等众多兄弟央企也普遍分红50%以上,中远海控旗下的东方海外也分红70%。这给市场传递一个非常不好的股东回报预期,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公司价值的体现。

建议公司借鉴中移动、中海油等兄弟央企,进行中期分红或特别派息;建议公司尽快明确未来三年的股东回报计划,按合并报表净利润的40%-50%进行股东回报(分红及回购),从而尽快稳定市场预期,合理回报股东,而且这样分红后余下的资金和利润也足够满足公司长远发展和应对市场变化的需要。

质疑中远海控留存收益必要性

以及两份季报真实性

《红周刊》:在今年3月31日中远海控业绩说明会上,对于股民提及的公司分红比例较低、留存收益比例却较大的问题,上市公司回复时表示,中远海控所处的集装箱航运业属于全球充分竞争的周期性行业,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明显加剧,因此公司需要积累适当的留存收益,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您们怎么看公司的这个回复?

Bigpendan:因为中远海控已经剥离之前散货业务,现在公司只有外贸运输、内贸还有码头业务。作为比较纯粹的集装箱船船运公司,中远海控也属于周期行业,但是周期浮动变化不是特别大,没有散货或者是油运行业的周期变动那么夸张。

公司说是应对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其实这话是自欺欺人,因为公司对外公布,预计2022年合约运价将呈现出约期长、价格高的特点,成为稳定2022年整体运价水平的主要驱动力。现在手上签长约的客户甚至有签了三年的,这能保证公司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应该有非常不错的盈利,所以不需要留存大量的资金。

心静如水_容大:航运周期性还是比较强的,这是事实。集运周期的时间比较长,历史上长达十几年。由于A股在这方面经历的时间不够,市场的认知也存在比较大的分岐。但从在有限的历史年份,国内集运公司在低迷期虽然不至于大幅亏损,但也确实基本上不怎么赚钱,只是要比干散货这些超级强周期的还是要好很多。中远海控历史上最大的多年期区间亏损还是干散货主业时期出现的,2016年重组前的中国远洋时期,公司的主业为干散货,2007-2016年这12年间,一共出现了4个亏损年度,分别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6年,分别亏损75亿元、亏损104亿元、亏损95亿元、亏损99亿元(历史上高价租船的大额坏账计提导致);2017年后公司开始重组的中远海控时期,主业为集运+港口运营。主业重组为集运后至今,公司并没有出现过单年亏损。

2021-2023年,以市场的看法,中远海控如果不大幅进行财务平滑(投资者俗称的“藏利润”)而是正常释放业绩的话,这三年累计赚取净利润3000亿以上并不会让人意外。

《红周刊》:2021年四季度,中远海控的净利润是全球集运公司中惟一一家环比大幅下降的公司,同时从去年四季度中远海控应付账款也猛增,异于同行业的表现令人感到疑惑。对此您是怎么看待财务数据异常的?

心静如水_容大:市场和投资者有理由合理怀疑中远海控管理层涉嫌财务造假,虚列成本,虚增开支,人为调节财务报表成本费用,没有真实反映公司当期经营成果,且答复中小投资者质询中含糊其辞,故意回避。主要表现是中远海控2021年Q4和2022年Q1的成本费用异常高增长,在相同市场环境、基本相同业务结构的全球集运同行业公司的成本同期却基本上都平稳增长,中远海控的成本高度异常。

公司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的成本异常主要表现在应付账款暴增,其中四季度应付账款突发性暴增200多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0%,而全球范围内无论欧洲、还是美洲,还是亚洲的同行业集运公司,同期的应付账款普遍只增长了20%左右。今年公司一季度合并报表应付账款余额高达913亿元,这几乎相当于三个季度的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费用。我们中小股东高度怀疑公司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财务报表成本项特别是应付账款项目涉嫌财务造假,如果要澄清,需要得到公司的配合并进行详细说明。希望中远海控今后加强管理、消除异常的财务数据。

Bigpendan:中远海控有自己内贸的优势,比如中远海控在国外的码头有一定优先靠泊权,它的经营效率比同行要高一些,事实上中远海控赚的钱应该更多一些,成本支出应该更低一些才对,结果中远海控的财务数据表现本末倒置。

比如,阳明海运的运力大约是中远海控的两成,但实现了中远海控一半的盈利水平,这恰恰说明中远海控隐藏利润,这极其不合理,我们业内都知道不能有这么大的运营效率差异。中远海控可能是通过大幅前置未来的可能性费用或者支出的形式隐藏利润的。对于去年四季度开始异常猛增的应付账款,是不是每个季度都有,后面还会再增加吗?

关注中远海控关联交易

或存利益输送

《红周刊》:中远海控还将公司数百亿资金存放在中远海控集团财务公司,您如何看待公司的现金管理方式?

樊先生:目前中远海控交给财务公司的资金金额、属性、收益率没有信披,如果是存款,要明确披露存款收益率。如果是委托投资,一是不能干,风险太大;二是即使委托了,也要披露资金投向和可能的投资风险。

因为没有明确的信披,我们只能通过定期报告自己算,大概目前交给关联公司的钱是1000亿元,收益率大约为1%。这个收益率大幅低于货币基础收益率(国债和银行定存)且金额巨大,这个行为是明显且严重的利益输送,严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关联交易行为是监管重点关注,关系中小股东切身利益的敏感事项。董监高应持公开审慎态度,应把所有相关要素及时准确披露,向董事会和股东会报告。但管理层一再回避,没有向全体股东报告。管理层规避中小股东表决程序,属于严重违规和失职。

林先生:关于关联交易,很多人认为是洪水猛兽,所以港股股东去年表决出现这么高比例的反对票,对于关联交易的提案,管理层至少应该要和股东充分沟通,这钱拿去干什么,预期收益多少都要说清楚,要先取得广泛共识。

(本文已刊发于5月28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大赚900亿,“中国船王”股东分红引“内讧”

撰文/周梦婷

编辑/田晏林

2021年,“中国船王”中远海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892.9亿元,但最后给股东分红派发的现金只有139.32亿元,仅占净利润的15.6%。面对腰斩的股价和迟迟不能收获的回报,中小股东决定联合起来“反击”,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是股东因为亏钱在闹情绪。在监管机构一再倡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的背景下,中远海控的分红如何才能实现皆大欢喜,也在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

2022年5月27日上午10时,在上海市东大名路1171号,仍处于疫情管理中的上海远洋宾馆5楼远洋厅,迎来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股东大会。

这是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控”)的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也是2022年第一次A股类别股东大会,同时在1500公里之外的香港分会场,位于皇后大道中183号中远大厦里,召开的还有H股类别股东大会。

然而就在这次大会正式召开前,中远海控的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们起了“内讧”。

中小股东代表痛斥中远海控“太抠”——2021年,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892.9亿元,但最后给股东分红派发的现金只有139.32亿元,仅占净利润的15.6%,且这个数字在投资者看来,有点“打发要饭的”的意思,不仅没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更远低于上市公司分红监管指引的相关标准。

“我们现在的核心诉求就是公司制定一个基于合并报表利润百分比的未来最低分红下限。”中远海控中小股东杨宇翔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们十分担心中远海控的控股股东不用通过分红,任意使用公司资金,继而损害到中小股东的利益。

面对中小股东的“指控”,中远海控管理层坚持认为,今年3月提出的分红方案已经兼顾了可持续发展和股东合理回报的考虑。中远海控总会计师张铭文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今年中远海控分派的股息占到股东权益的比重超过10%,即公司拿出了净资产的10%分配给了股东,“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水平。”

但中小投资者们却不满意。在他们看来,自从2021年7月7日股价涨至25.69元后,此后的时间里,中远海控股价一路下滑,截至27日收盘报价15.48元/股,已跌去65%,市值也跌至2479亿元。

站在中小股东的角度,股价下滑,投资亏钱,要求公司赚到钱后多分个“三五斗”也无可厚非,但要想在股东会与大股东博弈分红方案,中小股东胜算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在监管机构一再倡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的背景下,中远海控的分红如何才能实现皆大欢喜,也在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

“蚍蜉”能否“撼树”?

中远海控成立于2005年,前身是中国远洋,于2007年登陆上交所。2017年,中国远洋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完成联合重组,成立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公司也将名字改为“中远海控”。

作为中远海运集团航运及码头经营主业上市的旗舰企业和资本平台,中远海控主要从事集装箱航运业务。2017年,从前中国香港特首董建华手里接过了东方海外后,公司运力大幅提升,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远洋运输企业。

但是和这位“中国船王”体量不符的是,中远海控的中小股东常年持股量少,他们常被资本市场视为“空气股东”,在公司的话语权相对较小。自上市以来,此前中远海控实施的三次现金分红,分红率皆在30%左右。

让中小股东觉得过分的是,2021年,对比同行东方海外国际、胜狮货柜、海丰国际等皆在七成以上的分红率,中远海控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给到中小股东的分红比例实在太低。

于是在本次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们决定“反击”。尽管他们知道蚍蜉难以撼树,因本次没有关联议案,就算投反对票也不会对最终议案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杨宇翔表示,希望以“这种温和的方式令管理层重视股东回报”。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中小股东们对中远海控的分红的不满就有苗头。有投资者曾在雪球平台上发出《关于中远海控中小股东联合3%股权向董事会提案的倡议》,要求公司修改未来三年的股东分红计划,即分红不低于当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的50%;并要求公司对A股及H股的股票进行回购。

但在今年3月31日,中远海控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秘只表示,“综合考虑经营情况和分红的持续性、稳定性等因素,今年会再修订新三年的分红政策,提出可以实现的分红目标。”对于颁布时间,仍旧没有明确回应。

杨宇翔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本来中小股东们只是想让公司明白他们的诉求,但中远海控董秘在给股东回复时的“傲慢”态度,直接点燃了大家的怒火。

杨宇翔提供的一份聊天记录显示,5月25日,有股东向董秘提出要重视中小股东的权益,但董秘直接“回怼”,告诉该股东应该向控股股东学习,“把你的持仓锁5-10年,然后和我好好聊聊股东积极主义这个话题?”

在杨宇翔看来,这番回应根本就是拒绝和中小股东沟通,“在他们眼中,中小股东可能真的就是空气吧。”

(图源:受访者提供)

谈及此次分红过低引发中小股东不满,张铭文表示,公司所处的集装箱航运业属于全球充分竞争的周期性行业,具有基础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公司改革重组以来,虽然实现了分红能力的修复,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通胀、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明显加剧。

“因此公司需要积累适当的留存收益,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另外,公司还要顺应节能减排新趋势,持续优化船队结构和全球布局,以及加快航运数字化建设,因此积累适当的留存收益成为必要。”张铭文说。

(图源:雪球网)

“中国船王”为何舍不得分红?

在5月27日的股东大会上,张铭文进一步表示,中远海控模拟期末分红后的资产负债率将达到59%,与同行相比仍有优化空间,同时旗下公司资金债务结构并不均衡,部分企业负债率偏高。

但这个解释,要想说服中小股东似乎很难。自2017年完成联合重组后,中远海控的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除了2018年有过短暂的业绩下滑外,此后多年,该公司成长飞速。

财报显示,2018年,中远海控营收达到1208.3亿元,同比增长33.57%;净利润达到12.3亿元,同比下降53.79%。但仅过了一年后,该公司净利润就迎来质的飞跃。2019年,中远海控净利润大增449.92%至67.64亿元,2020年的净利润再次增长46.76%至99.27亿元。

2021年,中远海控的盈利更是高达将近900亿元,同比暴增799.52%,相当于日赚2.45亿元。2022年一季度,中远海控盈利能力依旧保持良好态势,当期实现营业收入1055.30亿元,同比增长62.75%;实现净利润276.17亿元,同比增长78.73%。营收净利双上涨。

得益于盈利的提升,中远海控的资产负债表也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降至56.76%,比上年末下降14.3个百分点。可支配现金高达1783.28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了1254.77亿元。

到了2022年一季度末,中远海控的现有资金再次大增,仅仅一个季度,就增加了578.69亿元,达到2361.97亿元。

但这样优秀的业绩,却没让中小股东尝到“甜头”是为什么?《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尽管手里现金足够多,但中远海控并没有急于先偿还债务。截至2022年一季度,其短期借款有16.39亿,同比减少15.39亿;长期借款有561.2亿,同比减少34.72亿;与之成反比的是中远海控在应付账款方面同比大增500.74亿元,截至一季度末,该公司应付账款为913.14亿元,负债水平进一步上升。

一位常年观察中远海控的市场人士认为,虽然公司有近900亿利润,但不是所有的钱都能拿来分红。“央企的风格一般是‘交够上级的,留足发展的,然后再分配’。”他解释称,根据相关规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不低于30%,这部分钱是不能用来分红的。此外,公司还要留一部分钱弥补往年亏损,筹备下一步发展。

杨宇翔表示,大部分股东已经接受了2021年度分红率非常低的事实,但他们还介意的是中远海控较低的估值。“这都是管理层面临的问题,所以他们提出了希望公司在当前基本面不断向好的情况下,能够对公司股票进行回购,以此增强市场信心。”杨宇翔说。

在行业人士看来,今年是海运行业发展最景气的一年,但中远海控的估值是被严重低估的一只股票。截至5月27日,中远海控市盈率仅为2.24,而航运港口的平均市盈率为44.02,完全与行业平均市盈率没法比。

“我们的核心诉求是想要争取公司确定未来投资者回报的最低下限,次诉求是希望公司加大投资者回报的工作,可以考虑中期分红或者回购注销股份。”杨宇翔表示。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远海控中小股东则希望,中远海控可以参照同业标准,制定未来的分红回报计划。

当中小股东开始“觉醒”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小股东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态度,上市公司议案被中小股东投票否决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例如,2016年,格力电器欲以130亿元估值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但收购方案最终在股东大会被否决,其中,中小股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期,市场上更是连续出现多个上市公司议案遭遇否决的情况。

5月17日,在五矿发展召开的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有两项议案遭到否决;两天之后,厦门空港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又有一项议案被否决。

5月20日,中南传媒召开了2021年度股东大会。在持股11.04亿股的控股股东回避表决的情况下,《关于与公司控股股东签署〈金融服务协议〉的议案》以及另一项关联议案均未获得通过。两项议案的同意票数均为4281.13万股,反对票数达7272.75万股。

除此之外,宝利国际、标准股份、大港股份、*ST美尚、ST龙净于同日召开的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均出现了否决议案。当然,这些案例的共性都是主要股东都需要回避表决,如此一来,中小股东成为否掉议案的主力军。

近年来,中小投资者股东意识开始觉醒,股东积极主义兴起。所谓“股东积极主义”,即不认同或者不满意“用脚投票”,认为股东就应该真正把自己当股东,积极行使股东权利,维护促进自己的股东利益。

有上市公司董秘表示,这些都说明中小投资者越来越主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越来越有意识行使股东权利,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大股东一家独大的局面。长远看有利于推动股市健康发展、避免中小股东的隐形利益被侵占。“股东积极主义未来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这样一来,股东大会也会愈发重视中小股东的话语权。”

另外在监管层面,也越来越重视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今年5月18日,国资委在召开“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争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表率专题推进会”上明确表示,上市公司要适时实施股份回购,增强投资者信心;各地国资委要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现金分红给予积极指导支持。

小股东也有大能量,股东意识崛起的背后,也在提醒大股东注重各方权益的均衡,防止出现“一言堂”,以此维护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杨宇翔为化名)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盐湖百事通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热点新闻、商旅生涯、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盐湖百事通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