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百事通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热点新闻、商旅生涯、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1-16 17:15:05
一个鲜为人知的察隅边防的老故事
选送境外珞瑜(巴)族学员赴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纪实
苏国柱
1958年4月底,驻守在下察隅赤通拉卡(台地)的153团3连,部队正在吃午饭,岗楼的哨兵急急忙忙地向连指导员胡身德报告称:“他观察到在台地的山坡上,有一群珞瑜(巴)族群众,有的拿刀,有的持弓,还有的扛着东西,向营房方向走来,形迹可疑。
胡指导员听完报告后,立即找到担任值日的三排长赵鸣山,停止部队就餐,战士全副武装进入警戒待命。然后,他跑到坐镇察隅守点的团政治委员全运常的住处,向全政委汇报了上述情况。全听后,即喊通信员去把边防参谋吴向奎、和文俊、阮会山喊来,指示他们带个班去了解情况。
当吴向奎、和文俊等走出营区不远时,珞瑜(巴)群众已走到台地的坝子,分成三路纵队,走在前面的一位个头很高的男子还举着毛主席画像,浩浩荡荡径直向营区走来。此刻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一回事啊?队伍越来越近。吴向奎眼尖,一眼就看出举着毛主席画像的男子是珞瑜(巴)族的积极分子车吉,1956年“五一”节时,吴向奎曾与他赴京观礼。车吉约30岁左右,会讲藏语、僜语,很聪明,接受新事物很快。走在前排的三个小伙子也是珞瑜(巴)族的积极分子,曾出席过宗劳模大会。吴向奎高兴地走上前去,给车吉的肩上拍了一下说:“原来是你这小子呀!”
哈!哈!哈!怎能不是我哟!”车吉幽默而风趣地说,“吴通司(翻译),老朋友又见面啰!”
“有两年多了吧!欢迎你们哟!”吴向奎边答话,边把珞巴族乡亲们,安顿在操场上坐下休息。
这时,和文俊、杨宗福、杨仕魁等给珞巴族乡亲们送来茶水,招待他们吴向奎和苗盈生(宗解放委员会干部)把车吉喊到一边,问明情况。
车吉说:“我和普巴龙(珞巴青年积极分子)从北京观礼回到扎空村(印占区)后,将我们在北京见到毛主席以及沿途看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向全村父老兄弟们作了介绍,我把带回去的毛主席像发给大家。”指着毛主席像对大家说:这就是毛泽东主席。他领导中国人民翻了身,全国各族人民都跟着毛主席走,跟着共产党走。我们珞巴人也要跟着毛主席、共产党走,才能过着好生活。
“经过我和普巴龙的介绍,又看到毛主席像,全村珞巴群众知道毛主席是为人民办事,是人民的大救星。大家高高兴兴地把毛主席像拿回去挂在家里。
“不久,几个珞巴村的青年人,要求我和普巴龙带他们到北京见毛主席。我说,不行。青年积极分子才能见到毛主席。首先,我们要改变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要像藏、汉老大哥样,种稻谷、种玉米。其次,我们要改变依靠打猎为生的习惯。像藏族兄弟那样养鸡喂猪、牧羊、放牛,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过上好日子。”
“在我和普巴龙的宣传和带动下,在全村群众中掀起开荒种地的热潮,家家户户都在山坡上茅草丛中开出荒地,种上玉米、荞麦(苦荞)、鸡爪谷等农作物。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当年就获得好收成。加上,他们上山采集虫草、贝母、黄连等药材的收入,全村乡亲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车吉说到这里,稍停一下,又笑着说:
“我们村里还有件新鲜事呢!半年前,乌格松、雍布西等几个青年人,上山打猎,捉到窝小野猪(共5只),他们不舍得吃,便背回家里,用木料盖了个猪圈,把它们喂起来让它们繁殖。如能成功,又是发展生产的一条路子啊!
“今年初,一些青年人,缠着我和普巴龙带他们到北京见毛主席。他说:‘我们听毛主席的话,听共产党的话,进行开荒生产,现在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了,珞巴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逐步改善了,车吉啊,你该带我们去北京见毛主席啊!’”
“我和普巴龙商量,觉得他们的要求有道理,当年,我和普巴龙都说过,等全村的生产搞好了,带他们去北京见毛主席,看天安门城楼。说话要算数嘛!若说话不算数,今后说话就无人听了,普巴龙觉得我说得对,点了点头说:‘这么多人去北京参观,政府能批准吗?何况,参观学习,学到的东西有限,车吉,你记得我们到北京遇到藏族、门巴族、维吾尔族的学生嘛!我们珞巴族也去北京学习,也许政府能批准!’”
“普巴龙虽比我小几岁,但他很聪明,提到去北京学习这事,也合我的心意。我拍了普巴龙的肩膀说:‘你的主意好,咱俩分头给乡亲们说清楚,这次是到北京学习,不是到北京观礼。学习时间要三、四年才能回来。去学习的人员要年青的,身体好的,男女都可以,愿意去的就报名。’”
经过10多天的宣传、登记,有38人参加北京学习,其中有30名男的,8名女的,我和普巴龙带领他们翻山越岭,过溜索,淌冰河,昼行夜宿。经过20多天的艰辛才到达察隅赤通拉卡,找到你们啊!
车吉说罢,便给吴向奎、苗盈生磕头,然后说:“请吴通司、苗通司把我们珞巴族青年送到北京学习吧!”
吴向奎、苗盈生听完车吉的介绍,心里非常激动,便把车吉拉起说道:“学习的事不要急,大家先住下,吃饭吧!”
吴向奎、苗盈生安排他们住下后,立马向全运常政委汇报。全政委听完汇报后,说:“毛主席、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好呀!每年邀请境外(指印占区)一些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到北京参观学习,这是一种有形的爱国主义教育,比我们口头宣传的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今天,境外的珞巴族要求到北京学习,是好事嘛!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我们一定要接待好。先通知事务人员,给他们送米、送菜去。先让他们吃饱饭,休息好。关于学习的问题,待开会研究后,再说吧!”
“好!我就去办。”吴向奎说完,就告辞了。
当晚,全政委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参加人员有3连连长胡炳保,政指胡身德,团部参谋吴向奎、和文俊、阮会山、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苏国柱等,专门研究境外珞巴族积极分子到北京学习的问题。经吴向奎介绍情况后,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境外珞巴族从千里之外来到察隅,要求到北京学习是好事,我们部队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但是,时机不允许。察隅守点部队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且驻扎在竹瓦根和察隅台地两处。从昌都到然乌的公路已经不通。从察隅至然乌的骡马道因年久失修、洪水冲刷,亦几乎断绝。与此同时四川、康区已发生叛乱,云南藏区的叛匪桑树林、董小狗等匪首,已窜至桑昂曲宗察瓦龙地区,裹胁群众上山叛乱。这些地区的叛乱导致昌都地区的局部叛乱,治安形势严峻。即使上级同意他们赴京学习,我们也无力量护送他们到昌都。
最后,全政委说:根据大家的意见。立即动员他们回去搞生产,有学习的机会时,我们立即通知他们。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好、做通。思想没有做通不能走。这个工作,由吴向奎与和文俊负责。
散会后,全政委让苏国柱留下,草拟电报稿,向昌都警备区、昌都分工委、西藏军区报告情况。
翌日,吴向奎、和文俊首先把车吉、普巴龙喊来,讲明当前的交通情况以及学校招时间还未到,先动员大家回去生产,有学习的机会,及时通知他们。尔后,与车吉、普巴龙道,召集大家开会,反复讲明当前交通情况,动员大家回去生产,不误农时。然而,他们就是不走,非要赴京学习不可。
为了尽快动员境外珞巴群众回家,全政委多次找车吉和普巴龙做思想工作,亲自给大家做说服工作,并表示,一有学习机会立即通知他们。即使如此,他们仍死活不走。一拖再拖长此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部队供应不起啊!
在此情况下,全政委又向中共昌都分工委和昌都警备区作了详细的汇报,请示指示。一周后(6月初),上级指示:境外珞巴族群众要求赴京学习是件好事,说明毛主席和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培养一批珞巴族的积极分子,对今后西藏民主改革,建设边疆,保卫边防大有裨益。
一、可挑选部分境外珞巴族青少年赴京学习。年龄一般在13岁至30岁之间。身体必须健康。亦可选几名女青年,但要从严掌握。
二、切实抓好落选人员的思想工作,使之高高兴兴回家搞生产。
全政委接到电报请示后,即安排懂藏语、珞巴语的吴向奎、和文俊、苗盈生、杨宗福、杨仕魁等民族干部,下到境外珞巴群众中去,边观察、边交谈,进行摸底物色。经过调查了解,个别交谈,初步确定16名人选,其中13名男生,3名女生。
在摸清底细,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吴向奎、和文俊、苗盈生等便找车吉、普巴龙谈话,向他俩交底,告诉其上级同意他们赴京学习,但不能全部去,只能去一部分。大家都要有思想准备。去京学习的高高兴兴,回村搞生产的也愉愉快快。最后,要他俩积极配合我们做工作,完成好选送任务。
车吉和普巴龙听到要选人到北京学习,高兴得跳起来,问有没有他俩上。吴向奎卖关子地说:“够条件就有,不够条件的就没有。配合我们做好工作,可以考虑考虑。”
其实,他俩既年轻、身体好,又懂藏语,思想进步,自是首选人选。车吉和普巴龙虽无文化,但脑子灵活,反应问题较快,听到吴向奎话中有话的回答,心里有底了。最后表示:定配合你们做好工作。
吴向奎和苗盈生做通车吉和普巴龙的思想工作后,便把16名候选党员的名单告诉他们要他们下去再摸摸情况,并准备去做好落选人员的思想工作。车吉和普巴龙知道自己入选学员的名单后,非常高兴,滑稽地给吴向奎敬了一个军礼,说道:“吴通司请放心,包在我们的身上。”事实也如此,动员赴京学习的是他俩,不愿意回去,非要赴京学习的也是他俩现在,他俩吃了赴京学习的定心丸,动员落选人员回家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车吉和普巴龙的再摸底以及部队军医对16名候选学员的体检。又筛掉6名,其中3名男生,3名女生。男生主要身体不合格,女生因是结了婚,怕学习安不下心。最后剩下10名作为赴京学习的正式人选。他们是:车吉、普巴龙、眉勒布初、群力、乌松格、绒布西、郎切、热布尔、培泽和布初吉。
初定的名单,经过全政委审查同意后,上报中共昌都分工委和昌都警备区审批。约一周后,上级批复同意赴京学习人员的名单。并要求做好回家人员的工作,坚决做到赴京学习人员安心,使回乡人员愉快回去。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召开了境外来察隅的全体珞巴族人员会议,由苗盈生宣布了赴京学习人员名单。吴向奎向大家介绍了选送学员的情况,动员落选人员回乡生产。他说:“你们从境外几百公里到察隅,要求到北京学习,这是好事,是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的爱国行动,我们非常欢迎!但中央民族学院只有哪么大,大家不能全部去。同时,赴京学习是有条件的,一是年轻;二是身体好;三是脑子好用;四是热爱祖国。根据上述条件,我们从你们来察隅的人员中,挑选出10名赴京学习人员。没有选上的,请你们回乡生产。今后,若有赴京观学习的机会,我们首先通知你们。”话音刚落,场上炸开了锅,喊着:“我们也要去北京学习!我们坚决不回去!”
为稳定落选人员的情绪,吴向奎采取缓兵之计,说:“大家的意见,我再向领导反映。现在散会。”
会后,吴向奎、苗盈生召集赴京学习人员开会,布置他们去做落选人员的工作,要求他们利用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去说服自己的亲友和邻居服从部队领导的安排,听毛主席的话,愉快地回家把生产搞好。
除了发动全体人员去做思想工作外,在物质上也给予照顾。首先,部队给珞巴族群众送了一头肥猪,杀来打牙祭;其次,给每个境外珞巴族人员赠送毛主席像一幅,彩色丝线一捆,盐巴1公斤,砖茶2块、察隅大米3公斤。
通过思想说服和物质照顾,落选的境外珞巴族赴京学习人员,一致表示立即离开察隅台地,回家生产,做出成绩,答谢察隅解放军的照顾和帮助。向毛主席报喜。临行前,吴向奎还为他们照了合影照,每人一张。当晚,驻察隅部队专门为他们放映了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和故事片《南征北战》进行欢送。
境外珞巴族群众回家后,吴向奎、苗盈生旋即把赴京学习的10名学员,编成一个班,由车吉任班长、普巴龙任副班长,实行军事化管理。每日上午上政治、军事课,下午上文化课。分别由吴向奎、苗盈生、杨仕魁任教员。政治内容是:伟大祖国的历史、党的民族政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事内容是:队列训练。文化课内容是:汉语拼音。
半个月后,上级电报批示:经请示,同意你部选送的10名境外珞巴族学员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随同153团驻察换防部队来昌。这分电报是昌都警备区发来的。
7月10日,这10名境外珞巴族学员随调防的3连出发赴昌都。应该说,此乃是护送学员最安全、最佳的方案。谁知3连抵达竹瓦根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昌都警备区命令3连立即向桑昂曲宗察瓦龙地区进发,配合云南丽江边防军分区部队,清剿从云南、四川康区窜来察瓦龙地区的吉如松、桑树林、董小狗等十恶不赦的叛乱匪首。平叛结束后,再回昌都。
小局服从大局。学员们只好随3连到察瓦龙平叛,待平叛结束后,再到昌都报到。平叛何时结束难以意料。
3连部队,经过半月的穷追猛打,消灭了盘踞在门工的叛匪,毙敌10人,俘敌24名,击毙叛匪头目董小狗。进驻察瓦龙的扎那村,接过云南贡山县独立营的防务,拉开清剿该地区叛匪的序幕。
此刻,153团新兵连,在高永欣指导员的率领下,护送西藏军区司令部作战处长柴洪泉到桑昂曲宗南尼拉山实地勘察中缅定界的航测线(点),正好路过此地。高永欣得知平叛前指也住在扎那。前指负责人且是本团副团长盛嗣勤同志,便立即到前指住地,向盛副团长报告了护送柴处长的经过。盛听后,便亲自去把柴处长一行接到团指挥所住地住下。当晚,盛副团长向柴处长汇报了察瓦龙地区平叛工作情况。他说:怒江(察瓦龙段)以西的叛匪全部肃清。怒江以东的大股叛匪已被消灭,时下尚有逃往山上的几小股叛匪待清剿。据此态势,我意派4连2排护送柴处长到南尼拉山勘察。新兵连立即返回昌都。请处长指示。
柴洪泉处长是文武双全的军事干部,口才好且幽默。笑着说:“老盛,怎么客气起来了!客随主便,听候安排。”接送工作就这样定下来了。
盛副团长与柴处长谈完工作后,叫警卫员把高永欣指导员和4连2排长田金河找来,作了具体的交待。首先,要求高永欣带领新兵连返回昌都时,要提高警惕,防止叛匪袭击,把10名境外珞巴族赴京学习的学员平安带回昌都,交给昌都分工委。其次,要求田排长在路上照顾好柴处长一行人员,注意安全,安排好住宿,改善好生活,保证勘界组胜利完成任务。
翌日,高永欣带领新兵连以及10名学员,翻山越岭、渡江淌河、风餐露宿,经过8天的艰苦行军,终于在8月上旬安抵昌都。高永欣旋即将10名学员送到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文教处报到,办理了交接手续。文教处李处长握着高永欣的手说:“谢谢军队的大力支持及时将这批境外珞巴族学员护送到昌都。最后一批赴京学习的学员专车后天就要出发了,真是赶上了末班车啊!”
这批境外珞巴族学员,经历一波三折,历时三个多月,在党政军各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终于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成为珞巴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大学生。
后记:这10名境外珞巴族的学员,经过四年的学习,于1962年秋毕业了。眉勒布初分配到昌都军分区政治部任群工干事。群力分配到昌都专署民政局工作:车吉、普巴龙、郎切绒布西等四人,分到察隅县人民政府工作。培泽、热布尔、布初吉和乌格松等四人,因父母有病,弟妹还小,家中有困难,返回境外搞生产了。当时,我对四名返回境外的珞巴族大学生有点婉惜,还想动员他们过来工作。事后得知,他们回去后,身虽在境外,而心中还装着祖国。他们一边领导全村乡亲们开荒生产,一边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讲述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由于他们的宣传和鼓动,截至1963年底,境外珞巴族有20多户迁移到上察隅区呷枪村附近定居,成立了察隅县第一个珞巴族村庄。
(注: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苏国柱:1932年出生于广东,1949年参军,1950年进军西藏察隅边防。历任战士、放映队长、团俱乐部主任、组织股长、军分区宣传科长。1980年转业到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四川检察》杂志主编,四川省检察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检察报》驻川记者站站长。曾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600余篇,编辑出版了《阳光照察隅》、《耕耘集》等。
作者:苏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