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抑郁的时代,大家都在努力地活着

2023-02-13 15:16:47

商业保险购买

01

身边当高中老师的朋友,有次告诉我,他的学生在晚自习期间,嚎啕大哭并且浑身抽搐。

在送到医院之后,这个孩子被检查出重度抑郁。

这一点令我感到既诧异也合理。

因为,我尚在读初一的堂妹,也被诊断出了抑郁。

做不完作业,会哭;遇到太多不会做的题目,也会哭;成绩不理想了,还会哭……

她感到了如同置身汪洋中的无助感。

而这种无力感,却没有人能给予相应的帮助。

如今的时代,年轻且疲倦的父母们太喜欢抱怨了。他们似乎没有精力,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的办法和经验,但却有时间把自己在社会上的不满遭遇和压力,倾诉也是恐吓给孩子们听。

不好好学习,不全力以赴的拼命,你就面临着淘汰、生存淘汰。

而早早接触了网络的孩子,不被家人察觉的内心,其实很成熟、细腻。

他们不像80、90那一代,对社会没有感知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话感到是放屁……他们真的会想,没有好的成绩,考不上好的大学,我该怎么办?

并且这种压力,在拥有着较高学历和社会经历的父母教导下,被描述的更加添油加醋和具有画面感。

加之网络中的视频里,所描述的美好生活。

你要哪一种?

孩子们懂了,自己不能输在起跑线。于是,在老师的KPI压力下和父母的期待中,把学习变得不再纯粹了,仿佛写的每一个字,做得每一道题,都是自己的未来命运。

背负着这样的压力,初中生们就已经开始焦虑了,而这种焦虑会在高中时,演变成抑郁。

“生存竞争”

就像自然中的动物、野兽那样,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02

在上大学的“绞肉机”战场上,历经枪林弹雨的学生们,冲破了防线,进入了大学。

大学,在30年前,是就业、生活的保障;在10年前,是高考结束后的“补偿”的青春;在今天,是台儿庄、是诺曼底。

名校的尖子生,开始带起了节奏,誓要把因为大学扩招,没能和中等生拉开的差距补上来。

凌晨的图书馆,坐满了自习的人。

考研之战,从大一伊始。

研究生辅导机构,和提前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哥哥、姐姐们,都在疯狂的告诉他们,就业的困难。

而考上研究生,以至于名校研究生,将给你迥然不同的就业机会。

我的一个表妹,用她的行动,向我展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

来自小地方的她,接受的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所以大学是一所并不理想的北方院校,选择那里也是一种从未去过远方的补偿心理。

但很快,她意识到这种普通的院校和所在的城市,使得她无法获得好的就业,她开始了亡羊补牢式的考研准备。

意料之中的是,第一年考研失败。

她用寒暑假里,在餐厅做服务员,省吃俭用赚到的钱,来到她希翼的大城市,梦想中的985、211大学,在学校门口租下了一间单卧。

随身带着的就是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一口锅,用来煮饭吃。

整整几个月,作为在这种城市里同样工作、生活的哥哥,我都不知道她也来了。

如果说,“996”就苦到令人难以忍受,那我不知道她是怎么熬过苦行僧式的“007”。每天看书到睡着,醒来接着看书,除了她的母亲,时常带着做好的菜肴送去,给她改善下伙食,她几乎没有见过任何人,也几乎不出门。

是什么样的追求,还是怎样刻骨的生存压力,给予了她超于常人的毅力?

幸运的是,她考上了,还瘦了20斤。

但是,我不知道等到她就业的时候,社会给予她的回报,是否能符合她的预期。

而到那时,她的信念亦能否像今天这样坚韧。

03

和表妹同龄的表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就业,双非的本科院校,让他在一家大型制造业里过了一段打工人的生活。

我的表弟,属于那种,你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是小时候,喝到过正经奶粉的男人。

185的个子,非常帅气,但是性格内向、极其腼腆。

大企业里,一切按照制度、规定的流水线反复作业工作,和压抑的上下级关系,令他感到了不适。

冷门的专业,加之大学生多如过江之鲫的行情。

焦虑压抑的他,在选择了离职之后,只能进入一家小企业里,从事底薪微薄的销售工作。

家里的长辈,总是劝解他,十年寒窗苦读上了大学,就选择了这样一份小学生学历门槛的工作么?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接受的教育么?而且,这不让自己很没面子吗?

表弟的同学们,都做出了“政治正确”的选择。

留在校招时进入的大企业。

起码家人会觉得没让你白读书,朋友也会羡慕你能在一流的公司上班,哪怕你是在外地,负担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做着看不见上升通道的工作,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

但,就是说出去好听,稳定,有五险一金,面子上过得去。

大学生太多了,多得超出了时代得需要,变得没有价值。

真正福利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在今天就像考公务员。甚至于对于很多学历优秀的重本生和硕士生而言,进阿里、腾讯等巨头已然成为了首选。

数千人争夺一个岗位,颇有前些年大学生们考体制的架势。

国内不断野蛮生长的寡头,已然有了三星之于韩国的架势,对一流的人才而言,具有比ZF岗位更具吸引力的条件。

轻松扔出去的橄榄枝,便会引来高学历毕业生们的群狼环伺,也不管是不是真香,先抢再说。

望梅生津的双非本科生们,连参与竞选的资格都没有。

一个在底层做着重复性工作的运营岗位,每周会收到700-1000份简历。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我之前负责过扔简历,学历不达标的,不贴照片的,一律扔。

就这样,还有一半符合标准。

领导说,那就只留好看的。

努力和内在,可能还是败给了颜值。

04

因为在同一座城市里奋斗的原因,一些老同学们,慢慢的开始了交集。

那是一个自我管理严格的姑娘,曼妙的身材、姣好的容貌,还是我们那一批同学中,拥有着最好学历的人,本科、硕士都是985/211。

毕业之后的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家国企科研单位。

但是这些年,她却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迷惑和焦虑。

税前令人羡慕的工资,真实到手却并没有那么多,在市区负担的房租成本,接近于在老家买房的月供,然而换来的居住条件,却仍然有点差强人意。

看似美好的朝九晚五,背后是2个小时上下班通勤时间,其实离公司不远,但这个城市太拥堵了。

老家的父母期盼着作为独女的她,可以回来嫁人。

可是,在家乡并没有能匹配她的就业机会。这么好的学历,在大公司的履历,如果选择回家乡做个小生意,先不说她能不能应付得来,她又怎么能忍受?

拼了命的努力,考好的学校、读研,来到大城市,进入大企业,然后选择回家乡待业么?

所有的付出,到最后剩下一地鸡毛?

然而,在能给予她匹配且体面工作的大城市里,户口、住房、教育,是她绕不过去的门槛。

李佳琪、杨超越可以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杨超越李佳琦落户上海#

可她不行,即便她是做研究的,因为像她这样的硕士生还有很多。

鲤鱼越过龙门,才知龙不过是条“坐骑”?

05

考上重本研究生的朋友,即便熬的再痛苦,也拿到了进入下一轮关卡的钥匙。

而没有这张通行券的朋友,似乎只能存档了。

婚姻、家庭、孩子。

生而为人子女,谁也没有任何借口逃避这点。

作为父母用心供养的孩子,未来的顶梁柱,消耗了父母半生积蓄后,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是这样的窘迫。

需要年过半百的父母,帮衬着自己支付购房、购车、婚礼等开支的绝大部分。

任何一个落到这种境地的年轻人,心里都是愧疚的,纵然是嘴上还吵着架,也无非口是心非的倔强与小性子。

我们这个时代人总是太焦躁,而不善于沟通了。

命运到这里似乎开始了轮回。

年轻人把自己未尽的梦想和期盼,输出给自己的下一代,最终却大概率的活成了自己父母们的样子。

在孩子成年后,期盼着他们成家,为了他们的幸福,开始燃烧自己,在下半生的日子里,依旧拼搏劳碌,只为帮助子女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今天你治愈/致郁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盐湖百事通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热点新闻、商旅生涯、投资理财、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盐湖百事通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